“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高校“双一流”创建和高水平发展的第一资源。2023年,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以习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引,坚持党管人才,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多渠道引才育才,完善人才终身培育体系,打造人才发展优势平台,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结构一直在优化、质量不断的提高,奋力支撑学校高质量发展。
学校党委坚定不移扛稳抓牢党管人才的政治责任,完善人才工作机制、强化人才制度建设。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二级机构协同联动的人才工作格局,形成“党委领导、党政协同、部门协调、院系主体”的人才工作机制。按照“分层分类、按需引育、精准施策”的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引进工程、人才培育工程、人才开发工程和人才关爱工程,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结构一直在优化、质量不断提升。
压实各教学科研单位引才、育才主体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亲抓亲管,对人才工作顶格处理,靶向跟踪目标人才发展动态,积极主动联系学科人才培育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学科、专业、人才教育培训等交流合作,建立常态化人才引进联系机制;充分调动各方资源,以才引才,构建“学校-部门-学院-系室-教师”的人才引进联动机制。逐步完善学院人才工作推进周报制、学校人才工作月调度的人才工作推进流程。
以学校“双一流”创建为目标,以学科需求为导向,制定《安徽理工大学“十四五”人才队伍规划》。调研省内外相关高校,结合学校实际,修订《高层次人才引进与管理办法》,对人才引进与管理坚持“立德树人、学科导向、分层分类、贡献优先、人尽其才、持续产出”的工作方针,量化分类指标与薪酬待遇,以聘期业绩贡献为导向,强化人才聘期考核要求,“科学评价、择优录取、强化激励、考评实效”,大幅度的提高人才工作政策的可操作性。破除四唯倾向,突出教育教学能力和业绩,建立以“代表性成果”和实际贡献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方式,完善分类评价标准,发布《安徽理工大学教师系列专业方面技术职务评审条件(2023年修订)》,积极营造识才爱才、公正平等、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
不断优化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坚持人才需求首问负责制,对引进人才实行全方位、清单式服务,出台《安徽理工大学高层次人才团队启动经费项目化管理办法(试行)》,协调发展规划处、教务、科研、实验设备处、采购中心等机关职能部门和各学院(部),做好人才引进后的教学、科研、人才教育培训等服务保障工作。优化薪酬分配结构体系,强化年度和聘期考核,突出薪酬分配的反向约束作用;建立奖励与工作业绩质量挂钩的分配机制,提高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体现知识价值导向的绩效分配比重。构建完善合肥、淮南两地人才待遇体系,保障高层次人才淮南-合肥两地无缝衔接工作。与地方保持紧密联系,协助做好配偶安置和子女入学等工作,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学校秉承“三有”(心中有学校、心中有老师、心中有学生)育人理念,坚持做好人才教育培训基础性工作,树立长远眼光,坚持分层分级梯度培育人才,构建“人才雁阵”。
“靶向式”推进高层次人才培育,构建安徽理工大学人才荣誉体系,加强优势学科拔尖人才遴选和培育。创新实施人才进平台、进团队、进项目“三进”举措,全力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实施“三助一辅”、“三青”(青苗、青托、青尖)、“两带”(学科带头人、学科方向带头人)、“三种经历”教师全职业生涯培育工程,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学术骨干。
2023年,“矿山智能技术与装备教师团队”成功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新增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新增自主培养国家级人才1人,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人。40人入选省级人才项目,其中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人、杰青2人、优青4人,学校获批“引才资助单位”。首次荣获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创新团队奖。1人获“全国三八红旗手”,1人获“2023 年度全省教书育人楷模”,1人获“全省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优秀个人。
学校常年在“高校人才网”、“青塔”、“高校师资网”等多家知名人才网站发布招聘公告广纳贤才,积极组织各学院参加全国线上、线下招聘会,连续参加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组织的“墨子论坛”全球人才招聘活动。2023年参加线场,参加“墨子论坛”、“人才安徽行”走进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专场招聘会。以学科发展需求为导向,为战略领军人才量身定制引才政策。通过公开选聘、猎头挖掘等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和人才团队。
依托合肥高等研究院、安徽省职业安全健康研究院等科教产实体以及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碳中和科学与工程、公共卫生四大新兴学院,精准提出人才引进岗位需求,服务安徽十大新兴起的产业、“三地一区”建设,集聚科教产教融合创新人才。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高能级平台,面向国家发展的策略需求和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面向学术前沿,依托特色优势学科、新兴交叉学科,形成较为强大的人才集聚效应。
2023年,学校全职引进博士(后)136人,高层次人才20人,其中,乌克兰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院士)1人,面向全球招聘高品质人才担任相关学院院长3人、副院长3人,高水平团队3个、高水平大学校教授5人、著名科研机构或大规模的公司具有正高级专业方面技术职务且科研成果突出的专家3人,人才引进数量和质量再创新高。
学校正处在争创“双一流”的关键期,人才是立校之本,学校将继续深入学习习关于人才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深刻理解把握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突出学科引领、强化平台优势、贯通成果转化,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方法,全方位培养、引进、留住、用好人才,努力打造具备极其重大影响力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着力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上一条:安徽理工大学官方抖音号及视频号入选全国高校影响力指数百强榜单下一条:袁亮会见上海宝藤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楼敬伟一行
9月13日、14日上午,学校隆重举行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迎接一万余名青年学子开启人生新篇章。校党委书记郭永存,校党委副书记、校长袁亮院士,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宫能平、董雨、鲁超,校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察专员王献余,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先江、张平松等出席开学典礼,校友代表、淮河能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世森,校友代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建华,优质生源基地代表、淮南第二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杨...
时光流转,岁月无痕,又是一年毕业季。6月14日上午,学校在至诚体育场隆重举行2024届学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共同见证7050名本科生、1711名研究生、12名留学生圆满完成学业,共启新程,逐梦远航。淮南市委副书记、淮南市人民政府市长张志强,校党委书记郭永存,党委副书记、校长袁亮院士,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余玉刚,党委常委、副校长宫能平、董雨、鲁超,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察专员王献余,党委常委、副校长王...
5月14日上午,学校在舜耕会堂举行党纪学习教育读书班开班式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校党委书记郭永存主持会议,校党委副书记、校长袁亮,校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余玉刚,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宫能平、董雨、鲁超,校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察专员王献余,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先江出席会议。郭永存讲话郭永存对李家保到校作辅导报告表示感谢。他指出,学校党委举办党纪学习教育读书班,旨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开...
· 携手八秩安理 书写一流“答卷” 校长袁亮院士致2025年高考考生的邀请...
· 中国工程院2025年工程科技研讨会—“深部特殊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
· 中国煤炭教育协会学生工作委员会2025年工作会议暨煤炭院校毕业生就业与...
· 袁亮受邀出席2025年中国科协“领航计划”青年科学技术人才国情研修活动并作...
· 校党委常委会会议强调 推动实施“改革发展攻坚行动” 做好下半年工作 郭...